躍升千人控股集團 大聯大 老子哲學創三千億江山
2010-05-06
【本文摘錄自天下雜誌 Vol.446,作者:彭昱融】
二○○九大聯大獲利成長九成,老子哲學影響大聯大與加盟者的關係,一個共享、能獲利的集團因此勝出。
當年,黃偉祥成大下課後總會鑽進台南市灣裡向拆船戶買舊零件、組音響賺生活費。他大概很難想到三十年後的自己,會成為營收超過三千億台幣集團的董事長。
今年三月二十日,亞太第一大IC通路商大聯大,宣布以換股方式合併台灣第二大業者友尚,合併後的營收突破百億美元,不僅將正式超越資訊通路龍頭聯強國際,市佔率三成稱霸亞太,更直接挑戰全球前兩大電子零件集團美商艾睿電子(Arrow)、及安富利(Avnet),向世界第一邁進。
儘管前年底遭逢金融海嘯、半導體業衰退近兩成,二○○九大聯大集團營收、獲利,及EPS卻逆勢創新高。營收成長三七.五%、獲利成長九○%、稅後EPS達三.九四元。四月,股價甚至登上六十塊的歷史新高,證明黃偉祥五年來持續推動的產業控股模式,發揮了成效。
走進大聯大集團總部敦南辦公室,牆上蒼勁的書法大字寫著黃偉祥最信服的哲學家——老子《道德經》第二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道盡了大聯大獨創「產業控股」模式的精隨。
「老子哲學是大聯大可以持續獲利成長超過營收成長的關鍵,」留著俐落短髮的黃偉祥,帶著一絲冷靜分析,「長而不宰」、「存異求同」的控股合併模式,讓帶槍投靠的結盟業者保有主體性,維持原名、文化與制度,不必因併吞而喪失自我。
「前端分」維持各自彈性外,透過「後端合」的集團綜效,協助旗下業者開源節流,結盟業者可以立刻享受後端集團資訊平台與管理know-how制度共享、後勤支援,「看見」大幅降低營業費用,與提升獲利的實質價值。
大聯大協助每一個結盟者導入營運資產報酬率(Return on Working Capital, ROWC),打破過去唯毛利率是圖的觀念,用更精準的參數評估訂單與成本。
黃偉祥解釋,「提供方法告訴前線,毛利低於一%的訂單不見得不好、高於二○%也不見得能接。」因此,集團營運資產報酬率從五年前的六.五%,提升到去年的一七%新高。庫存周轉天數更維持同業最低水準的三十天,現金頭寸壓力大減,大幅改善財務體質。
同時,大聯大也引進ABC作業成本管理制度 (Activity-Based Costing),讓旗下業者良性競爭,集團營業費用率因此降低至三%,遠低於同業的一○%。
發揮集團綜效外,控股而非吸收式合併的另個好處,是不須大量轉換合約、也不會被抽單。如此一來,集團能獲得更完整的產品代理線與市場,「只有這個模式讓我們可以同時賣Intel和AMD,」大聯大副總兼發言人袁興文說。
精準到「日」的資訊神經系統「電子通路業比的是路遙知馬力,」黃偉祥指出,協同並細膩控管大聯大集團旗下六十幾個子公司,靠的是穩定的制度,與高度發達的資訊管理系統。營收破三千億、員工超過千人的控股集團,台北敦南總部辦公室卻只有七十多人,其中超過一半是負責維護集團神經中樞ERP的資訊人員。
負責集團神經系統的大聯大資訊營運總處營運長謝加川指出,去年初金融海嘯時,大聯大建立精準到「每日」應收(AR)、應付帳款(AP)、庫存、訂單與營運資金的資訊系統,立刻派上用場。
「例如,AR升高就要注意客戶是否週轉不靈。訂單增加、庫存卻減少,可能供應商在減產了,」謝加川解釋,過去看「月統計」數字加總性太高;數字精細到「日統計」,更能協助經營團隊解讀背後成因、發現問題、調整管理手段,並預測未來發展趨勢。
「從每天數字不再掉,我們就知道前年十二月底景氣已經落底,」黃偉祥回想當時準確掌握供應鏈與市場回穩的信心。他更把戰情資訊快速分享,讓旗下業者正確解讀景氣。之後,集團與股東人心安定,不至過度悲觀、單打獨鬥而做出錯誤決策。
著有《哪些企業不會倒?》的管理大師唐納.薩爾(Donald Sull),在三月號《哈佛商業評論》文章〈復甦當前,你準備好了嗎?〉中提到,能戰勝景氣的企業必須「掌握即時資料,而且要有能力在組織內廣泛分享這些資料」。去年景氣谷底時的大聯大集團,正是最好的案例。
除了提供戰略決策參謀,謝加川進一步指出,資訊系統也提供前端業務戰術支援。包含客戶備貨、出貨、應收帳款、信用等精準資訊,不僅減少拜訪趟數及成本、更減少退貨等高成本的逆物流。
「通路業者的毛利極低,因此幾乎沒有犯錯的空間,」黃偉祥對精準無誤的要求,毫不妥協。
中國市場的「帶路人」去年金融風暴肆虐,不少電子大廠都因外匯避險不當而損失慘重。而大聯大在「十年前就已經開始把匯率避險當本業在做,」身兼財務長的袁興文舉例,最前端業務員報價時,若不記錄匯率與幣別,就無法完成訂單。他每天則透過資訊系統,掌握外匯部位狀況進行避險。去年,大聯大緊抓避險成本,外匯管理還能小賺。
十五年來,大聯大已成為全球供應商想打入中國市場時的「帶路人」。
不僅聯發科透過大聯大,深入中國白牌手機市場,袁興文透露,連一家想搶進中國市場、卻四處碰壁的韓國供應商,「晃」了兩年不得其門而入,直到大聯大媒合,才敲開中國千億白牌手機供應鏈大門。
元大投顧協理張家麒分析,持續成長的亞洲市場,已佔全球IC市場六成。去年大聯大、文曄等IC通路業者大幅成長,抓住產業趨勢的亞洲通路業者,「會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大聯大的外資持股比重,從去年不到兩成,四月初已超過四成。顯示外資看好大聯大成長後勁十足。
事實上,大聯大早已不只是左手進、右手出,賺取價差的買賣業者了。而是擁有四百七十二位研發工程師,提供技術支援、全套解決方案,串起供應商、與製造業客戶價值鏈的二.五級產業業者。
做為上游與下游間的「橋樑」,大聯大去年更透過收件人突破十萬(皆為採購或工程師)的雙週電子報,在產銷之間快速更新產品資訊。今年,更啟動Webminar計劃(Web-Seminar),搭起工程師、與前端銷售人員的溝通平台。
儘管樂觀看待今年的成長,但深諳老子「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哲學的黃偉祥,也時常提醒自己和員工,不能以現在控股模式的成功而驕傲自滿,「很有可能成也控股、敗也控股。」
匯豐證券台灣區研究主管王萬里也提醒,比起聯強、藍天直接從大陸「家電下鄉」政策獲利,大聯大的受惠較間接。而通路業進入障礙不高、挖腳跳槽仍是風險,一旦消費反轉緊縮,集團受創也將更大。
創業三十年來,黃偉祥從第一家純通路公司進入資本市場,到第一家發行「應收帳款證券化」商品的企業,第一家產業控股公司,見證了台灣整個電子業時代風雲。
今年,他更將率領大聯大邁向世界第一。
二○○九大聯大獲利成長九成,老子哲學影響大聯大與加盟者的關係,一個共享、能獲利的集團因此勝出。
當年,黃偉祥成大下課後總會鑽進台南市灣裡向拆船戶買舊零件、組音響賺生活費。他大概很難想到三十年後的自己,會成為營收超過三千億台幣集團的董事長。
今年三月二十日,亞太第一大IC通路商大聯大,宣布以換股方式合併台灣第二大業者友尚,合併後的營收突破百億美元,不僅將正式超越資訊通路龍頭聯強國際,市佔率三成稱霸亞太,更直接挑戰全球前兩大電子零件集團美商艾睿電子(Arrow)、及安富利(Avnet),向世界第一邁進。
儘管前年底遭逢金融海嘯、半導體業衰退近兩成,二○○九大聯大集團營收、獲利,及EPS卻逆勢創新高。營收成長三七.五%、獲利成長九○%、稅後EPS達三.九四元。四月,股價甚至登上六十塊的歷史新高,證明黃偉祥五年來持續推動的產業控股模式,發揮了成效。
走進大聯大集團總部敦南辦公室,牆上蒼勁的書法大字寫著黃偉祥最信服的哲學家——老子《道德經》第二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道盡了大聯大獨創「產業控股」模式的精隨。
「老子哲學是大聯大可以持續獲利成長超過營收成長的關鍵,」留著俐落短髮的黃偉祥,帶著一絲冷靜分析,「長而不宰」、「存異求同」的控股合併模式,讓帶槍投靠的結盟業者保有主體性,維持原名、文化與制度,不必因併吞而喪失自我。
「前端分」維持各自彈性外,透過「後端合」的集團綜效,協助旗下業者開源節流,結盟業者可以立刻享受後端集團資訊平台與管理know-how制度共享、後勤支援,「看見」大幅降低營業費用,與提升獲利的實質價值。
大聯大協助每一個結盟者導入營運資產報酬率(Return on Working Capital, ROWC),打破過去唯毛利率是圖的觀念,用更精準的參數評估訂單與成本。
黃偉祥解釋,「提供方法告訴前線,毛利低於一%的訂單不見得不好、高於二○%也不見得能接。」因此,集團營運資產報酬率從五年前的六.五%,提升到去年的一七%新高。庫存周轉天數更維持同業最低水準的三十天,現金頭寸壓力大減,大幅改善財務體質。
同時,大聯大也引進ABC作業成本管理制度 (Activity-Based Costing),讓旗下業者良性競爭,集團營業費用率因此降低至三%,遠低於同業的一○%。
發揮集團綜效外,控股而非吸收式合併的另個好處,是不須大量轉換合約、也不會被抽單。如此一來,集團能獲得更完整的產品代理線與市場,「只有這個模式讓我們可以同時賣Intel和AMD,」大聯大副總兼發言人袁興文說。
精準到「日」的資訊神經系統「電子通路業比的是路遙知馬力,」黃偉祥指出,協同並細膩控管大聯大集團旗下六十幾個子公司,靠的是穩定的制度,與高度發達的資訊管理系統。營收破三千億、員工超過千人的控股集團,台北敦南總部辦公室卻只有七十多人,其中超過一半是負責維護集團神經中樞ERP的資訊人員。
負責集團神經系統的大聯大資訊營運總處營運長謝加川指出,去年初金融海嘯時,大聯大建立精準到「每日」應收(AR)、應付帳款(AP)、庫存、訂單與營運資金的資訊系統,立刻派上用場。
「例如,AR升高就要注意客戶是否週轉不靈。訂單增加、庫存卻減少,可能供應商在減產了,」謝加川解釋,過去看「月統計」數字加總性太高;數字精細到「日統計」,更能協助經營團隊解讀背後成因、發現問題、調整管理手段,並預測未來發展趨勢。
「從每天數字不再掉,我們就知道前年十二月底景氣已經落底,」黃偉祥回想當時準確掌握供應鏈與市場回穩的信心。他更把戰情資訊快速分享,讓旗下業者正確解讀景氣。之後,集團與股東人心安定,不至過度悲觀、單打獨鬥而做出錯誤決策。
著有《哪些企業不會倒?》的管理大師唐納.薩爾(Donald Sull),在三月號《哈佛商業評論》文章〈復甦當前,你準備好了嗎?〉中提到,能戰勝景氣的企業必須「掌握即時資料,而且要有能力在組織內廣泛分享這些資料」。去年景氣谷底時的大聯大集團,正是最好的案例。
除了提供戰略決策參謀,謝加川進一步指出,資訊系統也提供前端業務戰術支援。包含客戶備貨、出貨、應收帳款、信用等精準資訊,不僅減少拜訪趟數及成本、更減少退貨等高成本的逆物流。
「通路業者的毛利極低,因此幾乎沒有犯錯的空間,」黃偉祥對精準無誤的要求,毫不妥協。
中國市場的「帶路人」去年金融風暴肆虐,不少電子大廠都因外匯避險不當而損失慘重。而大聯大在「十年前就已經開始把匯率避險當本業在做,」身兼財務長的袁興文舉例,最前端業務員報價時,若不記錄匯率與幣別,就無法完成訂單。他每天則透過資訊系統,掌握外匯部位狀況進行避險。去年,大聯大緊抓避險成本,外匯管理還能小賺。
十五年來,大聯大已成為全球供應商想打入中國市場時的「帶路人」。
不僅聯發科透過大聯大,深入中國白牌手機市場,袁興文透露,連一家想搶進中國市場、卻四處碰壁的韓國供應商,「晃」了兩年不得其門而入,直到大聯大媒合,才敲開中國千億白牌手機供應鏈大門。
元大投顧協理張家麒分析,持續成長的亞洲市場,已佔全球IC市場六成。去年大聯大、文曄等IC通路業者大幅成長,抓住產業趨勢的亞洲通路業者,「會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大聯大的外資持股比重,從去年不到兩成,四月初已超過四成。顯示外資看好大聯大成長後勁十足。
事實上,大聯大早已不只是左手進、右手出,賺取價差的買賣業者了。而是擁有四百七十二位研發工程師,提供技術支援、全套解決方案,串起供應商、與製造業客戶價值鏈的二.五級產業業者。
做為上游與下游間的「橋樑」,大聯大去年更透過收件人突破十萬(皆為採購或工程師)的雙週電子報,在產銷之間快速更新產品資訊。今年,更啟動Webminar計劃(Web-Seminar),搭起工程師、與前端銷售人員的溝通平台。
儘管樂觀看待今年的成長,但深諳老子「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哲學的黃偉祥,也時常提醒自己和員工,不能以現在控股模式的成功而驕傲自滿,「很有可能成也控股、敗也控股。」
匯豐證券台灣區研究主管王萬里也提醒,比起聯強、藍天直接從大陸「家電下鄉」政策獲利,大聯大的受惠較間接。而通路業進入障礙不高、挖腳跳槽仍是風險,一旦消費反轉緊縮,集團受創也將更大。
創業三十年來,黃偉祥從第一家純通路公司進入資本市場,到第一家發行「應收帳款證券化」商品的企業,第一家產業控股公司,見證了台灣整個電子業時代風雲。
今年,他更將率領大聯大邁向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