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評析-「金控集團」成果盎然 「電控集團」願景可期!
2005-03-28
新聞出處:電子時報
台灣電子業近來雖再度掀起一片購併熱潮,但在併與不併之間,許多廠商卻還是有許多遲疑與觀望,其間的因素當然是錯綜複雜的。但是,強調規模經濟的產業競爭態勢已是一條不歸之路,廠商也許可以暫時性的選擇觀望甚或逃避,但是襲捲而來的競爭大浪,卻不會給予蹉跎的機會與時間。
由世平與品佳宣佈合組投資控股公司一事來看,其實反應出的就是台灣電子業亟需透過整併來整合強盛但戰鬥力分散的事實。IC通路商因為主要的產品線來自於各個不同的原廠,而原廠與原廠之間的利益衝突,更是最明顯而最直接的整併阻礙,在過去的經驗當中,有多項合併案就算是到了最後拍板定案的階段,卻還是因為原廠持否定態度而破局。由此就可看出,IC通路商在談整併案的過程當中,除了本身的意願、客戶的態度以外,更難伺候的就是原廠們的看法,其整併的難度之高自然不在話下。不過,儘管整併難度極高,但台灣的IC通路商們卻未因此就放棄嚐試整併的可能,因為他們心中清楚的知道,如果不整併、不合作,市場只會更混亂、更艱苦。
對照IC通路商們的積極整併,台灣其他電子業的廠商們,除了少數以長期策略性考量為出發點的超級大廠外,其餘的廠商對於整併必要性,其實並沒有太積極的思考,甚至可以說,對於自身所處的競爭態勢,並沒有非常強烈的危機意識。
這或許可以解讀為,這些廠商目前都還處於「不到最後關頭」的階段,所以「絕不輕言放棄」自己成就自己的機會。但是,近2年電子產業的景氣與趨勢轉折變化之快,往往讓很多人措手不及,等到真的萌生危機意識,或是真正發生危機,才有找人接手、合作的念頭,最後的下場不是被挑三揀四、就是被稱斤稱兩。而這樣的結果,不論是對經營者、股東、員工、甚或是客戶而言,其實都是最不利的狀況。
但是,接受合併或收購,代表的是必須將主導權、經營權交予他人,這對於大股東或現有經營者而言,在心理層面上的抗拒力自然很大,特別是對於某些對於本身公司經營有超級熱情與願景的人而言,接受合併與收購,就等於是扼殺了他們實現夢想的機會。
不過,世平與品佳此次引用企業併購法為法源合組投資控股公司的動作,或許可提供給一些有意進行整併的公司做為參考。「寧為雞首毋為牛後」的想法,是很多人抗拒整併的心聲,但是在此類投資控股公司的架構下,卻還是保留了一定的彈性,給這些在控股公司旗下仍各自獨立運作的公司。
事實上,目前台灣金融業中出現的金控集團,其合併後的經營效益,其實頗受到市場認同與好評。而目前台灣電子業中,先前只有大眾電腦以較特殊的方式轉換為大眾控股,由於只是一家公司對一家控股公司的單純轉換股份作法,外界其實難以從中看到明顯的效益。但是,世平與品佳在同業整併的理念下所做出的共組控股公司決定,其後續可能展現的高度效益,卻會是台灣電子業可以認真思考的借鏡。
台灣電子業真的有很多實力超強的公司,只是在過去各自奮鬥的架構下,很多原本營運績效可以做到80分的公司,因為同業競爭、市場混亂等因素,最後卻只有60分的表現。但是,如果政府能夠用同樣鼓勵金融業合併、成立金控集團的同樣策略思考,針對台灣電子業給予更多的鼓勵與誘因,成立類似「電子控股集團」的架構。在這樣的情況下,透過控股公司的整合分工,不論是水平的同業整合,或是垂直的上下游串聯,都有機會集各家大成於一身,成就一個更大、更可觀的王國霸主。
到那時,也許台灣電子業不再會是群雄並起、相互割據的局面,透過高度整合所集結的力量,將可成為全球最強的電子業上下游集合體,此一集結台灣電子業發展累積30年成果的力量,將可以大聲而有力的向世界嗆聲,告訴他們:「我們真的很強!」。
台灣電子業近來雖再度掀起一片購併熱潮,但在併與不併之間,許多廠商卻還是有許多遲疑與觀望,其間的因素當然是錯綜複雜的。但是,強調規模經濟的產業競爭態勢已是一條不歸之路,廠商也許可以暫時性的選擇觀望甚或逃避,但是襲捲而來的競爭大浪,卻不會給予蹉跎的機會與時間。
由世平與品佳宣佈合組投資控股公司一事來看,其實反應出的就是台灣電子業亟需透過整併來整合強盛但戰鬥力分散的事實。IC通路商因為主要的產品線來自於各個不同的原廠,而原廠與原廠之間的利益衝突,更是最明顯而最直接的整併阻礙,在過去的經驗當中,有多項合併案就算是到了最後拍板定案的階段,卻還是因為原廠持否定態度而破局。由此就可看出,IC通路商在談整併案的過程當中,除了本身的意願、客戶的態度以外,更難伺候的就是原廠們的看法,其整併的難度之高自然不在話下。不過,儘管整併難度極高,但台灣的IC通路商們卻未因此就放棄嚐試整併的可能,因為他們心中清楚的知道,如果不整併、不合作,市場只會更混亂、更艱苦。
對照IC通路商們的積極整併,台灣其他電子業的廠商們,除了少數以長期策略性考量為出發點的超級大廠外,其餘的廠商對於整併必要性,其實並沒有太積極的思考,甚至可以說,對於自身所處的競爭態勢,並沒有非常強烈的危機意識。
這或許可以解讀為,這些廠商目前都還處於「不到最後關頭」的階段,所以「絕不輕言放棄」自己成就自己的機會。但是,近2年電子產業的景氣與趨勢轉折變化之快,往往讓很多人措手不及,等到真的萌生危機意識,或是真正發生危機,才有找人接手、合作的念頭,最後的下場不是被挑三揀四、就是被稱斤稱兩。而這樣的結果,不論是對經營者、股東、員工、甚或是客戶而言,其實都是最不利的狀況。
但是,接受合併或收購,代表的是必須將主導權、經營權交予他人,這對於大股東或現有經營者而言,在心理層面上的抗拒力自然很大,特別是對於某些對於本身公司經營有超級熱情與願景的人而言,接受合併與收購,就等於是扼殺了他們實現夢想的機會。
不過,世平與品佳此次引用企業併購法為法源合組投資控股公司的動作,或許可提供給一些有意進行整併的公司做為參考。「寧為雞首毋為牛後」的想法,是很多人抗拒整併的心聲,但是在此類投資控股公司的架構下,卻還是保留了一定的彈性,給這些在控股公司旗下仍各自獨立運作的公司。
事實上,目前台灣金融業中出現的金控集團,其合併後的經營效益,其實頗受到市場認同與好評。而目前台灣電子業中,先前只有大眾電腦以較特殊的方式轉換為大眾控股,由於只是一家公司對一家控股公司的單純轉換股份作法,外界其實難以從中看到明顯的效益。但是,世平與品佳在同業整併的理念下所做出的共組控股公司決定,其後續可能展現的高度效益,卻會是台灣電子業可以認真思考的借鏡。
台灣電子業真的有很多實力超強的公司,只是在過去各自奮鬥的架構下,很多原本營運績效可以做到80分的公司,因為同業競爭、市場混亂等因素,最後卻只有60分的表現。但是,如果政府能夠用同樣鼓勵金融業合併、成立金控集團的同樣策略思考,針對台灣電子業給予更多的鼓勵與誘因,成立類似「電子控股集團」的架構。在這樣的情況下,透過控股公司的整合分工,不論是水平的同業整合,或是垂直的上下游串聯,都有機會集各家大成於一身,成就一個更大、更可觀的王國霸主。
到那時,也許台灣電子業不再會是群雄並起、相互割據的局面,透過高度整合所集結的力量,將可成為全球最強的電子業上下游集合體,此一集結台灣電子業發展累積30年成果的力量,將可以大聲而有力的向世界嗆聲,告訴他們:「我們真的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