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联大投资控股公司董事长暨总裁黄伟祥:
不断寻找新的突破动能
2008-06-05
【本文原载于六月号EMBA杂志】
受访人:大联大董事长暨总裁黄伟祥
采编:方素惠
在竞争激烈,快速变动的电子零组件通路产业,
大联大集团跳脱一般传统的成长模式,在产业内以控股模式进行整合。
这个突破策略,为公司带来了什么样的突破性收获?
对很多人来说,大联大的名字可能相当陌生,事实上,它却是一家重量级企业:全球第三大、亚洲最大的电子零组件通路商,去年营收达新台币一千四百三十亿元。
它的诞生才两年多,二○○五年底,由产业三大企业世平、品佳、富威三家公司合组而成。推动这个突破策略的,是原来世平公司的董事长,现任大联大董事长暨总裁黄伟祥。
「每一个阶段都要能够突破,这需要非常大的动能,才能把你的公司从一个地方推到另一个地方。」经营IC通路近三十年,今年五十三岁的黄伟祥说。
由于这个产业的上游都是如英特尔等全球科技产业的要角,「下游也不是省油的灯」,因此,作为通路商,大联大必须在这个产业生态中,为自己创造一个有利的位置。除了规模效益所带来的综效,再加上运筹、仓储等管理改善,整合所带来的效益已经明显浮现。大联大去年税后纯益比起前一年,成长了八六.九%。
除了成立控股公司,黄伟祥在集团里导入营运资金报酬率(Return on Working Capital)的概念,追求资金运转的效益,而不是毛利率,也是业界少见的做法。
在这个竞争最激烈、脚步最快速的电子科技战场里,大联大的经验可以为其它产业带来什么思考?黄伟祥最近接受本刊专访,以下是专访摘要:
■你在经营企业的过程当中,自己觉得比较关键的几个决定是什么?
第一个要回溯到一九八五、一九八六,那是非常早期的一个阶段,我们就走出台湾,到香港设子公司。后来又到新加坡成立子公司。我们从这个过程学习到蛮多,变成比较国际化的运作,完成了我们重要的三角布局。
还有一件事蛮重要的,一九九三年,这个产业全球最大的两家公司艾睿(Arrow)和安富利(Avnet),在亚洲进行购并,他们来找我们谈。我们考虑再三,觉得应该要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我们越来越了解我们所在的行业,认为其实有非常好的机会可以成长。后来我们快速发展,一九九三年营收还不到一亿美元,二○○○年,已经突破了十亿美元。这就是我们看到别人的格局,也鼓励我们自己要有格局,要能够走出去。
■产业控股的形态在业界并不常见,为什么你们会有这样的思考?
我们的确算是第一家多合一的产业控股公司。今天如果说要合并,要把我世平的名字消灭,我也会情何以堪。我想这是一个同理心,用控股方式算是一个好的合并模式。每一家公司可以按照原来的方法运作,不至于出什么大纰漏。原有的供应商也不会因为合并而不给你代理。原有的客户继续做,对营运不会有影响,不会有一大堆的转换。我们的客户非常多,遍及整个亚太,光是换这些东西,可能就会把营运搞得很混乱。
另一方面,这可以让综效有一定程度的发挥。未来我们进行并购,多了一个可以仿效这样子的模式。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平台。
当然,我们在整合时有很多的挑战。吸收跟合并的整合最快,不管制度好不好,反正就是要变成一个制度。我就是A公司,B公司你消灭了,你就要遵照我的制度。但我们控股模式最大的挑战就是,你要在两、三个公司之间找到一个最好的制度来用。这个就是挑战。这种渐进式的融合,需要花很多时间沟通。
■你在过程中,如何发展出这样的组织形态?
企业到了一个阶段以后,就会不断地想去突破。很像一个艺术家一样,你到了一个阶段不突破,宁愿死掉。所以我常常跟员工说,不进则退。你不进步,最后一定会凋零而亡。人就是要一直持续不断地进步,要把自己kill掉,你才会重生。每一次的重生,你会找到一个新的价值。
每一个阶段都要能够突破。这需要非常大的动能,才能把你的公司从一个地方推到另一个地方。一旦推到那个地方,你要下来就很难了。所以做为一个公司的高阶主管,永远都要思考,要一直不断地突破,一直不断把自己kill掉,否则你就永远停在这个地方。
固定格式就完蛋
就好像一台复印机,再怎么好,五年以后就折旧殆尽了。为什么?因为它从来没有进步。没错,它可能今天可以印五千张,明天可以印一万张,但到最后一定完蛋。因为它是一个固定格式。当一个运作变成格式化的东西,你怎么让它有另外一个突破点,非常重要。
■你怎么找到突破的动能?海外设立据点、同业的整合,这些是你突破的动能吗?
这些某种程度都是策略的执行。其实,有时候突破还是要靠人。企业到了某一个阶段,最后都回归到非常本质的东西,就是人。你有没有好的人,怎么去找到好的接班人,怎么去培养好的专业人才。一定是去解冻、改变,最后再冻结,一直是这样子的过程。
组织每个阶段都有变革,这里面有管理模式的变革、管理方法的变革、管理工具的变革。组织的改变,一定要有这样子的内容。要经历过这么多改变以后,组织的成员才会觉得改变是某种程度的成长,而不会那么畏惧改变。
让资源空转的生意不做
■决定整合后,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大者恒大,这个趋势大家都看得到。过去台湾人常常自己把自己人杀掉,留下来的人都很厉害。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是比较不残忍的?
我们这个产业的上游力量很大,下游也不是省油的灯,所以我们很难去跟他们谈。怎么样快速整并,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我们就是要变大,大了才可能去改变整个产业的生态。我们在合组控股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不健康的生意我们不做;让组织、资源在那边空转的生意,我们不做。
■意思是说利润不高的生意不做?
不是利润,是你资金的效率,也就是营运资金报酬率(Return on Working Capital)。因为我们这个产业的一个特质就是,我付给供应商,也就是国外全球排名很高的这些大公司,大概都是三十天票期。下游我们的客户付给我们,大概从六十天到一百五十天不等。所以我等于是做得越多,就要放越多的帐,所以需要更多的资金来周转。
如果我们增资,或者跟银行借,那财务比例就很难看。所以后来我们引进营运资金报酬率的概念。换句话说,如果你的资金借来,最后所产生的效果比你借的利率都还低,那你的资源是在空转。它的概念是,我花了多少的资源,最后我产生了多少的毛额。就是你做的每一笔生意,所花的每一个作业成本,都要把它摊进去,看你赚不赚钱。
这里的分母就是你的营运资金;分子就是你产生的毛额减去你的费用。每一笔生意都要确定它有正的贡献。价格拚得太烂我就不做。因为我们作龙头老大的只要不乱拚,别人聪明的话就不乱拚,这个产业就会越来越好。
最后我们用实际来证明,我们这样做是对的。现在大家绩效在某种程度都改进了,这个产业就有救了。二○○○年时我们这个产业,营业额是越做越大,但是股价是越震越低。从我们控股成立以后,从去年开始,我想很多人的股价已经是绩效越来越好。
所以我再补充两点,第一,我们拿○六年跟○五年比,营业额一模一样,但利润改善了二七○%;去年跟前年比,我们整个营业额大概成长二○%,获利成长八六%。
第二点,以前我们不赚钱的时候,常常骂大陆的关系企业,都是你们把我们的毛利拖下来了。后来采用新的管理以后,台湾的团队都不敢讲话了。因为我们发现,产生的毛额减掉费用,大陆都比较大,虽然他们的毛利率比我们台湾的少很多,可是他的营运资金报酬率是对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假设我的毛利率是三○%,三个月才转一次的话,我每个月只有赚一○%;但如果毛利率只有百分之三,我一个月转三次,就是九%。毛利率低的市场,你就是要转得比较快。库存不能放多,你的应收帐款不能放长,你才有可能转得快。所以毛利率低并不表示它不赚钱,毛利率高也不表示它赚钱。我们采用这个新的管理指标,把每一个人的观念都改过来。
■你常常提到「前端要分、后端要合」,这个概念可不可以再说明一下?
前端要分,就是指我们的前线人员,这些业务、营销人员,我们还是希望他们要分开。意思就是说世平、品佳、富威这些公司的业务人员,还是会到客户那边做某种程度的竞争。因为我们控股合并就是这样子,要保持各个公司经营的风格。
既要老大,也要老二
另外一个就是后端要合,这么一来,就可以让我们的运筹、仓储的服务保持一定的标准,有经济规模,客户得到的服务有保障,服务也比较好,服务成本可以降低。至于后段的这些管理,每一个公司在管理的知识、公司的生命周期是不一样的,我们怎么把后段管理不同的知识结合,对控股来讲也非常有意义。
未来,我们希望控股公司是一个经营好的平台,并购的公司有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由后端的管理平台提供很好的管理知识。所以我们开始去建立这种范本(template),适合各个阶段、各个大小的公司。
■从某种程度来讲,前端的竞争会不会是资源的重迭?
不应该这么讲。我想每一个品牌都有它天生的占有率,毕竟我们不是生产制造的厂商。举个例子,老大的市场占有率可能有三○%,老二可能二○%,你代理老大,再厉害也只能吃三○%,为什么另外的二○%不要呢?另外第三名有百分之十五,你为什么不要?
如果你只代理老大,老二就讲:「你已经代理老大了,我为什么要给你?我要找另外一家。」你说今天出去竞争的时候,中间有没有重迭?有,但不是这么多。
■有没有怎么样的特质或习惯,帮助你做为一个领导者?
我是一个以信念为主的领导者,我非常注重一些底层和价值体系的东西。因为我认为就是因为有这种信念,有这种价值体系,所以可以让你去坚持某些东西。当坚持久了以后,就会变成你的标志,整个公司的style。
第二,我还有一个特质:如果你一直重复在做这些事情,你没有价值,所以你要在没有价值的时候,赶快把这些东西交出去。你要有一个机制,当你这个东西不做,你总要交出来给别人。交出去以后,你就要再进步。这个就是不进则退。你一直会跟自己讲,我下一个阶段在哪里里。你会想这个问题,会想得很远。想得很远并不表示你一蹴可几,你的团队不见得能够跟得上,你要回过头来想怎么样把团队再带上来。
我喜欢冒险,喜欢挑战,喜欢到一个不曾去过的境界里去体会,希望那个地方能重新长出来一个东西。我很喜欢那种无中生有的感觉。即使是种个花,有时候我都会很开心。因为你有用心、投入,就会感觉自己在进步,就会觉得你有价值,没有价值随时都可以死去。
陈庭安∕整理
受访人:大联大董事长暨总裁黄伟祥
采编:方素惠
在竞争激烈,快速变动的电子零组件通路产业,
大联大集团跳脱一般传统的成长模式,在产业内以控股模式进行整合。
这个突破策略,为公司带来了什么样的突破性收获?
对很多人来说,大联大的名字可能相当陌生,事实上,它却是一家重量级企业:全球第三大、亚洲最大的电子零组件通路商,去年营收达新台币一千四百三十亿元。
它的诞生才两年多,二○○五年底,由产业三大企业世平、品佳、富威三家公司合组而成。推动这个突破策略的,是原来世平公司的董事长,现任大联大董事长暨总裁黄伟祥。
「每一个阶段都要能够突破,这需要非常大的动能,才能把你的公司从一个地方推到另一个地方。」经营IC通路近三十年,今年五十三岁的黄伟祥说。
由于这个产业的上游都是如英特尔等全球科技产业的要角,「下游也不是省油的灯」,因此,作为通路商,大联大必须在这个产业生态中,为自己创造一个有利的位置。除了规模效益所带来的综效,再加上运筹、仓储等管理改善,整合所带来的效益已经明显浮现。大联大去年税后纯益比起前一年,成长了八六.九%。
除了成立控股公司,黄伟祥在集团里导入营运资金报酬率(Return on Working Capital)的概念,追求资金运转的效益,而不是毛利率,也是业界少见的做法。
在这个竞争最激烈、脚步最快速的电子科技战场里,大联大的经验可以为其它产业带来什么思考?黄伟祥最近接受本刊专访,以下是专访摘要:
■你在经营企业的过程当中,自己觉得比较关键的几个决定是什么?
第一个要回溯到一九八五、一九八六,那是非常早期的一个阶段,我们就走出台湾,到香港设子公司。后来又到新加坡成立子公司。我们从这个过程学习到蛮多,变成比较国际化的运作,完成了我们重要的三角布局。
还有一件事蛮重要的,一九九三年,这个产业全球最大的两家公司艾睿(Arrow)和安富利(Avnet),在亚洲进行购并,他们来找我们谈。我们考虑再三,觉得应该要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我们越来越了解我们所在的行业,认为其实有非常好的机会可以成长。后来我们快速发展,一九九三年营收还不到一亿美元,二○○○年,已经突破了十亿美元。这就是我们看到别人的格局,也鼓励我们自己要有格局,要能够走出去。
■产业控股的形态在业界并不常见,为什么你们会有这样的思考?
我们的确算是第一家多合一的产业控股公司。今天如果说要合并,要把我世平的名字消灭,我也会情何以堪。我想这是一个同理心,用控股方式算是一个好的合并模式。每一家公司可以按照原来的方法运作,不至于出什么大纰漏。原有的供应商也不会因为合并而不给你代理。原有的客户继续做,对营运不会有影响,不会有一大堆的转换。我们的客户非常多,遍及整个亚太,光是换这些东西,可能就会把营运搞得很混乱。
另一方面,这可以让综效有一定程度的发挥。未来我们进行并购,多了一个可以仿效这样子的模式。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平台。
当然,我们在整合时有很多的挑战。吸收跟合并的整合最快,不管制度好不好,反正就是要变成一个制度。我就是A公司,B公司你消灭了,你就要遵照我的制度。但我们控股模式最大的挑战就是,你要在两、三个公司之间找到一个最好的制度来用。这个就是挑战。这种渐进式的融合,需要花很多时间沟通。
■你在过程中,如何发展出这样的组织形态?
企业到了一个阶段以后,就会不断地想去突破。很像一个艺术家一样,你到了一个阶段不突破,宁愿死掉。所以我常常跟员工说,不进则退。你不进步,最后一定会凋零而亡。人就是要一直持续不断地进步,要把自己kill掉,你才会重生。每一次的重生,你会找到一个新的价值。
每一个阶段都要能够突破。这需要非常大的动能,才能把你的公司从一个地方推到另一个地方。一旦推到那个地方,你要下来就很难了。所以做为一个公司的高阶主管,永远都要思考,要一直不断地突破,一直不断把自己kill掉,否则你就永远停在这个地方。
固定格式就完蛋
就好像一台复印机,再怎么好,五年以后就折旧殆尽了。为什么?因为它从来没有进步。没错,它可能今天可以印五千张,明天可以印一万张,但到最后一定完蛋。因为它是一个固定格式。当一个运作变成格式化的东西,你怎么让它有另外一个突破点,非常重要。
■你怎么找到突破的动能?海外设立据点、同业的整合,这些是你突破的动能吗?
这些某种程度都是策略的执行。其实,有时候突破还是要靠人。企业到了某一个阶段,最后都回归到非常本质的东西,就是人。你有没有好的人,怎么去找到好的接班人,怎么去培养好的专业人才。一定是去解冻、改变,最后再冻结,一直是这样子的过程。
组织每个阶段都有变革,这里面有管理模式的变革、管理方法的变革、管理工具的变革。组织的改变,一定要有这样子的内容。要经历过这么多改变以后,组织的成员才会觉得改变是某种程度的成长,而不会那么畏惧改变。
让资源空转的生意不做
■决定整合后,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大者恒大,这个趋势大家都看得到。过去台湾人常常自己把自己人杀掉,留下来的人都很厉害。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是比较不残忍的?
我们这个产业的上游力量很大,下游也不是省油的灯,所以我们很难去跟他们谈。怎么样快速整并,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我们就是要变大,大了才可能去改变整个产业的生态。我们在合组控股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不健康的生意我们不做;让组织、资源在那边空转的生意,我们不做。
■意思是说利润不高的生意不做?
不是利润,是你资金的效率,也就是营运资金报酬率(Return on Working Capital)。因为我们这个产业的一个特质就是,我付给供应商,也就是国外全球排名很高的这些大公司,大概都是三十天票期。下游我们的客户付给我们,大概从六十天到一百五十天不等。所以我等于是做得越多,就要放越多的帐,所以需要更多的资金来周转。
如果我们增资,或者跟银行借,那财务比例就很难看。所以后来我们引进营运资金报酬率的概念。换句话说,如果你的资金借来,最后所产生的效果比你借的利率都还低,那你的资源是在空转。它的概念是,我花了多少的资源,最后我产生了多少的毛额。就是你做的每一笔生意,所花的每一个作业成本,都要把它摊进去,看你赚不赚钱。
这里的分母就是你的营运资金;分子就是你产生的毛额减去你的费用。每一笔生意都要确定它有正的贡献。价格拚得太烂我就不做。因为我们作龙头老大的只要不乱拚,别人聪明的话就不乱拚,这个产业就会越来越好。
最后我们用实际来证明,我们这样做是对的。现在大家绩效在某种程度都改进了,这个产业就有救了。二○○○年时我们这个产业,营业额是越做越大,但是股价是越震越低。从我们控股成立以后,从去年开始,我想很多人的股价已经是绩效越来越好。
所以我再补充两点,第一,我们拿○六年跟○五年比,营业额一模一样,但利润改善了二七○%;去年跟前年比,我们整个营业额大概成长二○%,获利成长八六%。
第二点,以前我们不赚钱的时候,常常骂大陆的关系企业,都是你们把我们的毛利拖下来了。后来采用新的管理以后,台湾的团队都不敢讲话了。因为我们发现,产生的毛额减掉费用,大陆都比较大,虽然他们的毛利率比我们台湾的少很多,可是他的营运资金报酬率是对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假设我的毛利率是三○%,三个月才转一次的话,我每个月只有赚一○%;但如果毛利率只有百分之三,我一个月转三次,就是九%。毛利率低的市场,你就是要转得比较快。库存不能放多,你的应收帐款不能放长,你才有可能转得快。所以毛利率低并不表示它不赚钱,毛利率高也不表示它赚钱。我们采用这个新的管理指标,把每一个人的观念都改过来。
■你常常提到「前端要分、后端要合」,这个概念可不可以再说明一下?
前端要分,就是指我们的前线人员,这些业务、营销人员,我们还是希望他们要分开。意思就是说世平、品佳、富威这些公司的业务人员,还是会到客户那边做某种程度的竞争。因为我们控股合并就是这样子,要保持各个公司经营的风格。
既要老大,也要老二
另外一个就是后端要合,这么一来,就可以让我们的运筹、仓储的服务保持一定的标准,有经济规模,客户得到的服务有保障,服务也比较好,服务成本可以降低。至于后段的这些管理,每一个公司在管理的知识、公司的生命周期是不一样的,我们怎么把后段管理不同的知识结合,对控股来讲也非常有意义。
未来,我们希望控股公司是一个经营好的平台,并购的公司有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由后端的管理平台提供很好的管理知识。所以我们开始去建立这种范本(template),适合各个阶段、各个大小的公司。
■从某种程度来讲,前端的竞争会不会是资源的重迭?
不应该这么讲。我想每一个品牌都有它天生的占有率,毕竟我们不是生产制造的厂商。举个例子,老大的市场占有率可能有三○%,老二可能二○%,你代理老大,再厉害也只能吃三○%,为什么另外的二○%不要呢?另外第三名有百分之十五,你为什么不要?
如果你只代理老大,老二就讲:「你已经代理老大了,我为什么要给你?我要找另外一家。」你说今天出去竞争的时候,中间有没有重迭?有,但不是这么多。
■有没有怎么样的特质或习惯,帮助你做为一个领导者?
我是一个以信念为主的领导者,我非常注重一些底层和价值体系的东西。因为我认为就是因为有这种信念,有这种价值体系,所以可以让你去坚持某些东西。当坚持久了以后,就会变成你的标志,整个公司的style。
第二,我还有一个特质:如果你一直重复在做这些事情,你没有价值,所以你要在没有价值的时候,赶快把这些东西交出去。你要有一个机制,当你这个东西不做,你总要交出来给别人。交出去以后,你就要再进步。这个就是不进则退。你一直会跟自己讲,我下一个阶段在哪里里。你会想这个问题,会想得很远。想得很远并不表示你一蹴可几,你的团队不见得能够跟得上,你要回过头来想怎么样把团队再带上来。
我喜欢冒险,喜欢挑战,喜欢到一个不曾去过的境界里去体会,希望那个地方能重新长出来一个东西。我很喜欢那种无中生有的感觉。即使是种个花,有时候我都会很开心。因为你有用心、投入,就会感觉自己在进步,就会觉得你有价值,没有价值随时都可以死去。
陈庭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