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析-「金控集团」成果盎然 「电控集团」愿景可期!
2005-03-28
新闻出处:电子时报
台湾电子业近来虽再度掀起一片购并热潮,但在并与不并之间,许多厂商却还是有许多迟疑与观望,其间的因素当然是错综复杂的。但是,强调规模经济的产业竞争态势已是一条不归之路,厂商也许可以暂时性的选择观望甚或逃避,但是袭卷而来的竞争大浪,却不会给予蹉跎的机会与时间。
由世平与品佳宣布合组投资控股公司一事来看,其实反应出的就是台湾电子业亟需透过整并来整合强盛但战斗力分散的事实。IC通路商因为主要的产品线来自于各个不同的原厂,而原厂与原厂之间的利益冲突,更是最明显而最直接的整并阻碍,在过去的经验当中,有多项合并案就算是到了最后拍板定案的阶段,却还是因为原厂持否定态度而破局。由此就可看出,IC通路商在谈整并案的过程当中,除了本身的意愿、客户的态度以外,更难伺候的就是原厂们的看法,其整并的难度之高自然不在话下。不过,尽管整并难度极高,但台湾的IC通路商们却未因此就放弃尝试整并的可能,因为他们心中清楚的知道,如果不整并、不合作,市场只会更混乱、更艰苦。
对照IC通路商们的积极整并,台湾其它电子业的厂商们,除了少数以长期策略性考量为出发点的超级大厂外,其余的厂商对于整并必要性,其实并没有太积极的思考,甚至可以说,对于自身所处的竞争态势,并没有非常强烈的危机意识。
这或许可以解读为,这些厂商目前都还处于「不到最后关头」的阶段,所以「绝不轻言放弃」自己成就自己的机会。但是,近2年电子产业的景气与趋势转折变化之快,往往让很多人措手不及,等到真的萌生危机意识,或是真正发生危机,才有找人接手、合作的念头,最后的下场不是被挑三拣四、就是被称斤称两。而这样的结果,不论是对经营者、股东、员工、甚或是客户而言,其实都是最不利的状况。
但是,接受合并或收购,代表的是必须将主导权、经营权交予他人,这对于大股东或现有经营者而言,在心理层面上的抗拒力自然很大,特别是对于某些对于本身公司经营有超级热情与愿景的人而言,接受合并与收购,就等于是扼杀了他们实现梦想的机会。
不过,世平与品佳此次引用企业并购法为法源合组投资控股公司的动作,或许可提供给一些有意进行整并的公司做为参考。「宁为鸡首毋为牛后」的想法,是很多人抗拒整并的心声,但是在此类投资控股公司的架构下,却还是保留了一定的弹性,给这些在控股公司旗下仍各自独立运作的公司。
事实上,目前台湾金融业中出现的金控集团,其合并后的经营效益,其实颇受到市场认同与好评。而目前台湾电子业中,先前只有大众计算机以较特殊的方式转换为大众控股,由于只是一家公司对一家控股公司的单纯转换股份作法,外界其实难以从中看到明显的效益。但是,世平与品佳在同业整并的理念下所做出的共组控股公司决定,其后续可能展现的高度效益,却会是台湾电子业可以认真思考的借镜。
台湾电子业真的有很多实力超强的公司,只是在过去各自奋斗的架构下,很多原本营运绩效可以做到80分的公司,因为同业竞争、市场混乱等因素,最后却只有60分的表现。但是,如果政府能够用同样鼓励金融业合并、成立金控集团的同样策略思考,针对台湾电子业给予更多的鼓励与诱因,成立类似「电子控股集团」的架构。在这样的情况下,透过控股公司的整合分工,不论是水平的同业整合,或是垂直的上下游串联,都有机会集各家大成于一身,成就一个更大、更可观的王国霸主。
到那时,也许台湾电子业不再会是群雄并起、相互割据的局面,透过高度整合所集结的力量,将可成为全球最强的电子业上下游集合体,此一集结台湾电子业发展累积30年成果的力量,将可以大声而有力的向世界呛声,告诉他们:「我们真的很强!」。
台湾电子业近来虽再度掀起一片购并热潮,但在并与不并之间,许多厂商却还是有许多迟疑与观望,其间的因素当然是错综复杂的。但是,强调规模经济的产业竞争态势已是一条不归之路,厂商也许可以暂时性的选择观望甚或逃避,但是袭卷而来的竞争大浪,却不会给予蹉跎的机会与时间。
由世平与品佳宣布合组投资控股公司一事来看,其实反应出的就是台湾电子业亟需透过整并来整合强盛但战斗力分散的事实。IC通路商因为主要的产品线来自于各个不同的原厂,而原厂与原厂之间的利益冲突,更是最明显而最直接的整并阻碍,在过去的经验当中,有多项合并案就算是到了最后拍板定案的阶段,却还是因为原厂持否定态度而破局。由此就可看出,IC通路商在谈整并案的过程当中,除了本身的意愿、客户的态度以外,更难伺候的就是原厂们的看法,其整并的难度之高自然不在话下。不过,尽管整并难度极高,但台湾的IC通路商们却未因此就放弃尝试整并的可能,因为他们心中清楚的知道,如果不整并、不合作,市场只会更混乱、更艰苦。
对照IC通路商们的积极整并,台湾其它电子业的厂商们,除了少数以长期策略性考量为出发点的超级大厂外,其余的厂商对于整并必要性,其实并没有太积极的思考,甚至可以说,对于自身所处的竞争态势,并没有非常强烈的危机意识。
这或许可以解读为,这些厂商目前都还处于「不到最后关头」的阶段,所以「绝不轻言放弃」自己成就自己的机会。但是,近2年电子产业的景气与趋势转折变化之快,往往让很多人措手不及,等到真的萌生危机意识,或是真正发生危机,才有找人接手、合作的念头,最后的下场不是被挑三拣四、就是被称斤称两。而这样的结果,不论是对经营者、股东、员工、甚或是客户而言,其实都是最不利的状况。
但是,接受合并或收购,代表的是必须将主导权、经营权交予他人,这对于大股东或现有经营者而言,在心理层面上的抗拒力自然很大,特别是对于某些对于本身公司经营有超级热情与愿景的人而言,接受合并与收购,就等于是扼杀了他们实现梦想的机会。
不过,世平与品佳此次引用企业并购法为法源合组投资控股公司的动作,或许可提供给一些有意进行整并的公司做为参考。「宁为鸡首毋为牛后」的想法,是很多人抗拒整并的心声,但是在此类投资控股公司的架构下,却还是保留了一定的弹性,给这些在控股公司旗下仍各自独立运作的公司。
事实上,目前台湾金融业中出现的金控集团,其合并后的经营效益,其实颇受到市场认同与好评。而目前台湾电子业中,先前只有大众计算机以较特殊的方式转换为大众控股,由于只是一家公司对一家控股公司的单纯转换股份作法,外界其实难以从中看到明显的效益。但是,世平与品佳在同业整并的理念下所做出的共组控股公司决定,其后续可能展现的高度效益,却会是台湾电子业可以认真思考的借镜。
台湾电子业真的有很多实力超强的公司,只是在过去各自奋斗的架构下,很多原本营运绩效可以做到80分的公司,因为同业竞争、市场混乱等因素,最后却只有60分的表现。但是,如果政府能够用同样鼓励金融业合并、成立金控集团的同样策略思考,针对台湾电子业给予更多的鼓励与诱因,成立类似「电子控股集团」的架构。在这样的情况下,透过控股公司的整合分工,不论是水平的同业整合,或是垂直的上下游串联,都有机会集各家大成于一身,成就一个更大、更可观的王国霸主。
到那时,也许台湾电子业不再会是群雄并起、相互割据的局面,透过高度整合所集结的力量,将可成为全球最强的电子业上下游集合体,此一集结台湾电子业发展累积30年成果的力量,将可以大声而有力的向世界呛声,告诉他们:「我们真的很强!」。